【演講】兒童文學研究與出版

國際上備受肯定的TCLRA20191116日在編輯驛站舉辦之國際研討會,吸引了許多國內外學者與愛書人熱情參與,獲得高度好評,特剪影如下以饗讀者


瑞典、台灣、香港知名學者與愛書人齊聚一堂



本次研討會由成大吳玫瑛老師致詞揭開序幕



專題演講Dr. Björn Sundmark深入淺出地介紹19世紀至今最重要的斯堪地納維亞兒童讀物的歷史背景,並特別著重在跨文化層面與其中具跨文化潛力的兒童文學作品。演講最後聚焦在森林環境,將之視為兒童文學中一種特定的跨文化主題。雲科大黃惠玲老師生動稱職地為瑞典講者翻譯成中文


論壇:首先由黃惠玲老師從台灣童書進出口不平衡,探討兒童圖書出版中的自信、自我保護,以及跨文化閱讀,包括語言和市場限制等。



論壇:周逸芬總編闡述二十年從零開始的出版之路,以關懷系列幼兒幽默系列美國名著為例從跨文化角度探討圖畫書出版議題



論壇:容暉老師從兩位香港作家和一位獨立出版社,探討香港兒童書籍出版現況



論壇的三位講者各自論述完畢後中興大學劉鳳芯老師首先向講者精采提問緊接著臺北科大黃如瑩老師、東吳大學孫克強老師,以及清華大學孫德宜老師……紛紛提出各具亮點與特色的問題



下午是編輯驛站導覽,由周逸芬總編逐一介紹余光中詩畫紀念展、米米玩音樂、米米動起來、二十堂生命教育課繪本展、雪英奶奶的故事圖文展等內容編輯與創作,曲折辛苦但甘之如飴的歷程。


【論文發表】英國劍橋大學圖畫書國際研討會 ---- “圖畫書-跨越藩籬---以和英文化為例”
和英文化躍上國際頂級學術會議!

2018年9月7日,一篇以和英出版社國際化之路為主題的論文,在全球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雲科大黃惠玲教授受邀在英國劍橋大學國際圖畫書研討會中正式發表,精彩內容受到與會學者高度好評!





這篇論文以個案研究方式,深度探討和英文化從版權輸入轉型為版權輸出,並榮獲歐美日國際獎項的成功關鍵。



【演講】 2018故事驅動~和英圖畫書的永恆之美

米米系列的作者周逸芬以和英圖畫書的永恆之美為題,闡述和英跨界探索之歷程。

故事驅動(StoryDrive)是以全媒體為關注點的國際性專業盛會,2010年第一次在法蘭克福書展亮相,至今已發展成國際出版傳媒業的著名會議品牌及風向標。故事驅動匯集國際全媒體領域的精英及先鋒人物,為展示及探討新觀點、新熱點、新潮流提供最佳交流平台,由德國法蘭克福書展主辦。


米米作者周逸芬演講後回答現場聽眾提問,由法蘭克福書展副總裁主持,她特別讚許周總編的演講十分具啟發性。



六問六答:採訪周逸芬
http://www.storydriveasia.com/cn2018/Press/press.php?id=16
周逸芬專訪:和英用圖畫書延續感動
文 / 姚紅 (出版商務週報主編)

        以如此審慎的態度做原創,是因為周逸芬要把這些原創做出最好的品質, 推向國際舞台。

        周逸芬還記得第一次看圖畫書《永遠愛你》時的心情:溫馨的畫面、反复詠唱的歌詞,讓她想到了父母對自己包容的愛,她無法抑制地淚流滿面。於是,這本在美國最暢銷的圖畫書成了周逸芬創立和英出版社後引進出版的第一部作品。 

        相信一本小書也可以感動人心,改造世界;相信好的圖畫書可以讓人一再品讀,餘韻無窮。 12年來,周逸芬就是抱著這樣的心態認真甚至執拗地做著圖畫書。

十年的等待

      台灣知名的出版社大多雲集在台北,和英文化卻遠在高科企業聚集的新竹,這中間有些許的無奈。

      周逸芬隨丈夫從美國歸來,丈夫在新竹的一個高科技企業任職。但是,以寫作、編書為志趣的周逸芬在新竹卻找不到一個像樣的出版社去服務,她只有回歸家庭,相夫教子。
“我知道自己要做出版,我一直等待有機會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這一等就是十年,一直等到孩子們上了學,周逸芬有了足夠的時間去實現自己的理想;一直等到持有的公司股票上了市,周逸芬有了充裕的資金可以為自己的理想“揮霍”,1998年,她成立了自己的出版社。

      在和英文化初建的幾年,主要是引進國外的圖畫書,這對周逸芬來說單純而又快樂。之後開始的原創圖畫書創作,要比做引進版煩瑣和辛苦得多,但“做引進翻譯不缺我一個,做原創更能體現和英社存在的價值,只有這樣才有根”。

      如今的和英文化已經成為了台灣童書的一個品牌,更擁有了眾多的擁護者和發燒友。周逸芬把從世界各地精挑細選、美輪美奐的圖畫書引進到台灣,累計已達100多冊,其中包括屢獲各種獎項的《圖書館獅子》、《吃六頓晚餐的貓》、 《威斯利王國》等。原創圖畫書已經位居和英社圖畫書銷售前5名,版權也外銷至法國、美國、西班牙、日本、韓國、以色列、丹麥、芬蘭、荷蘭等多個國家。最近,周逸芬又在大陸成立了和英工作室,把眾多優秀圖畫書引薦給內地讀者。

蹲下來做個小孩兒

     《米米系列》是由周逸芬與台灣著名畫家陳致元合作推出的,包括《米米說不》、《米米玩收拾》《米米愛模仿》、《米米坐馬桶》等等。這套圖書緊扣低齡幼兒內心世界,以逗趣的故事和圖畫,巧妙地反映了孩子的心聲,在還是以引進外文為主的台灣圖書市場,“米米的圖畫書”脫穎而出,暢銷榜連續三年榮登幼兒書第一名,在台灣的網絡書店暢銷榜也連續三年進入童書TOP10。米米的逗趣故事同樣獲得西方出版社的喜愛,法國、美國等十幾個國家紛紛引進版權, “米米的圖畫書”也是芬蘭、丹麥、以色列首次引進的華文圖畫書,要知道,這些西方出版商的眼光是極為挑剔的。

意外的收穫也在意料之中的

     周逸芬曾在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攻讀教育心理學碩士學位,她洞悉孩子的心理特點:幼小的孩子是自我主義者,他們只看到自己。圖畫書要吸引“自我”的幼兒,就要選取他們關心的事。所以,創作米米圖畫書,周逸芬蹲下來以孩子的眼睛看世界,了解這個階段孩子的需求,為孩子代言。

      要做到真正以兒童的視野做書,說起來容易,做起來是相當辛苦的。周逸芬曾花了近三年的時間做實驗和研究,以了解什麼樣的圖畫書最能引起孩子的共鳴。她從千餘本中外圖畫書中挑選出近100本自認為幽默有趣的書,每天到幼兒園讀給三個不同年齡班級的小朋友聽,觀察並記錄孩子們的反應,以此分析什麼樣的圖畫書最受孩子們的喜愛。

不給孩子“學”的壓力

      周逸芬不反對圖畫書的教化功用,但她更強調圖畫書首先要講究文學性,“所謂的文學性就是它首先是一個好聽的故事,雖然有一些寓意和內涵在裡面,卻是不鑿痕跡的。”在北京師範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時,周逸芬的論文方向是兒童文學和發展心理學研究。她認為兒童文學忌諱的就是直接的說教,必須要把它轉化成好玩的故事,好的圖畫書應該“好好玩,好好聽”,孩子聽完故事不覺得有壓力,令其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所以,和英的圖畫書,在卷首和卷尾幾乎很難看到“教讀者怎麼讀”的導讀,那是為了不任意干預作品的創意,給讀者最大的自由,讓他們自己來加以詮釋。

      所以,周逸芬至今還糾結於《米米學收拾》的書名,她覺得“學”比較容易讓人聯想到教育的功能。但是因為在中文中實在很難找到一個和“收拾”搭配的動詞,只好選擇了“學”。如果是英文書名MM TIDIES UP,就絲毫沒有“學”的感覺了。這本書最近已改名為《米米玩收拾》。

做“道地”的文字

      不施粉黛、素面朝天的周逸芬做起書來卻是一個“無可救藥的完美主義者”。

      即使在台灣做引進版圖畫書,她在精心選擇一位譯者後,依然要外請一位有相當文字功力的審稿人把關,作為總編輯的周逸芬還要最後再把一次關。為了一句最準確的表述,她往往要琢磨一個星期。 “我們要很慎重很慎重地對待讀者,因為他們是幼兒。幼兒是沒有選擇能力的,媽媽念出來的聲音他們都會像海綿一樣照單全收,所以對待圖畫書的語言,要字字珠璣” 。由此,周逸芬不鼓勵媽媽們隨口編故事給孩子聽,因為口語的表達“總歸不是那麼精準”。

得到的比想要的更好

      和英文化平均每兩個月出一本原創圖畫書,再加上引進的版權,每年也不過10種左右,這和它在童書出版領域的知名度實在是“不相稱”。以如此審慎的態度做原創,是因為和英要把這些原創做出最好的品質,推向國際舞台。每年的義大利波隆那國際童書展,和英都有備而來,帶著自己的原創圖書,與世界上最好的童書出版社的產品同台競爭。

      在推出的圖書數量上,周逸芬是如此“吝嗇”,但是為了圖畫書的品質,她從不在乎過程的辛苦冗長以及金錢的花費。

      參加波隆那國際童書展,製作一本英文樣書的成本甚至高達數万元台幣,周逸芬捨得。 《小球聽國樂》支付了兩百多萬台幣的成本,但是在出版定價時只算印刷成本,前期的費用都歸零,周逸芬也捨得。她覺得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有節制地“揮霍”金錢是值得的。
她喜歡做精裝圖畫書,認為只有這樣才對得起圖畫書本身的品質。她不僅做圖畫書,還給圖畫書配上中英文說故事CD,只為讓小讀者們既能看書,又能聽書。

      周逸芬是一個感恩的人,她說現在之所以還能衝勁十足地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是因為從小父母沒給她任何壓力,讓她至今依然彈性十足。她說自己笨笨拙拙的,米米是冥冥之中上天給她的禮物。

      和英創立時並非以賺錢為出發點,但和英的發展,每一步都出乎周逸芬最初的意料。
這正應驗了她們引進的圖畫書《開往遠方的列車》中反复打磨的句子:“你最後得到的會比你原先想要的更好。”

【輯錄自2011年05月16日出版商務週報】
周逸芬專訪:和英文化的優質文創

文 / 郭士榛 (文字工作者)

    「講究個性風格的文化創意產業,應該扮演主動積極的角色,要走出自己的風格與特色!」周逸芬說。雖然台灣的圖畫書產業多數還固守「小本經營」,但「出版和別的產業不一樣,它是有個性的產業,只要善用『小而美』的獨特風格優勢,就能躍身國際市場。 」由此看來,兒童圖畫書可望成為文化創意重點產業。

好書有市場 經得起考驗

      1998年和英出版社成立時,國內並沒有文化創意產業這一名詞,可是經過十一年的累積,不但資本額由三十萬增加到二千五百萬,也於2009年8月成立了和英文化事業有限公司,總編輯周逸芬說:「事實已證明,做兒童圖畫書,應是最有『國際賣相』的文創產業。」

      周逸芬更指出,其實各行各業都可以發展成為文化創意產業,重要的是需先了解此行業在世界中的位置。儘管近幾年全世界兒童圖畫書銷售量呈下滑趨勢,但和英文化這兩年營業額卻創新高、版權銷售也創新高。她認為正因為經濟不景氣,家長會嚴謹地精挑細選好書,和英高品質繪本反而脫穎而出,證明好書更經得起市場考驗。

不迷信名氣 經營本土創作

      周逸芬相信,童書這個「專業」,是以了解兒童為基礎,調整自己和兒童一樣的高度、貼近兒童的需要。唯有當童書的專業被充分尊重時,才有可能出現真正「貼近」孩子需要的書。她在國外推展國際版權時,深刻體會取材自孩子日常生活、反映其成長特質與普世價值的圖畫書,最能跨越地域和語言的限制,引起世界各地孩子的共鳴。

      好書自己會說話,她從不迷信作者的名氣。 1999年和英出版第一本童書翻譯繪本《永遠愛你》時,加拿大作家Robert Munsch對台灣讀者而言幾乎沒有知名度,當時和英是新公司,譯者也是新人,但作品推出不到半個月即熱銷五千本。

      接著又陸續推出《吃六頓晚餐的貓》、《威斯利王國》等佳作,每本書都有精緻的品質與蘊含的寓意,可說叫好又叫座,常得到書評推薦,屢屢獲獎,累積至今已出版一百多本的童書。 2005年起還進一步將台灣本土童書繪本版權外銷法國、西班牙、日本、美國、韓國、以色列、泰國、土耳其、丹麥、芬蘭、荷蘭等,登上國際童書舞台。

      具備敏銳挑書眼光的周逸芬表示,翻譯國外童書繪本,剛開始是從家裡挖箱寶挑選,再跟國外出版社洽購版權,她挑書不會從市場銷售或能否獲利來考量,只想到是不是讓孩子心有所感的好書,因為好書也會是暢銷書。

      2002年開始耕耘本土優良童書繪本,周逸芬有感而發說:「只出版翻譯書好像沒有根的感覺!」而第一波本土圖畫書,一出版即獲得金鼎獎,鼓舞和英繼續紮根本土童書創作的方向,她認為,本土創作是必定要走的一條路!

      然而台灣童書市場小,開發原創圖畫書,另闢國際市場,是一條必須走的路。 2005年4月首度在波隆納國際書展獨資設立展館,2006年參加美國最大書展BEA,和英圖畫書引起國際出版界高度矚目,一口氣售出日文、法文、韓文、西班牙文版權。周逸芬強調「出版要有理想與熱情才能突破市場重圍,發展出有特色的品牌!」這是經驗談,也是她的成功之道。

堅持品質 勇於創新

      除了堅持品質,和英文化更勇於創新!周逸芬將「民樂」巧妙融入兒童文學中,每一首兒歌,都能聽到一種民樂器領奏的聲音!同時,藉著祖孫幽默對話,巧妙突顯一種民樂器的獨特「個性」;2009年,《米米聽民樂-永遠的兒歌》獲得金曲獎最佳兒童音樂專輯獎!

     《米米聽民樂》圖畫書裡,更搭配畫家精緻的民樂器素描、書法字,和呼應兒歌內容的美麗插畫。出版後叫好又叫座,榮登2008誠品書店年度暢銷書榜圖畫書第一名。熱烈的迴響,印證只要賦予新的生命與創意,傳統民樂同樣深獲現代幼兒與家長喜愛。

      另外,在紛亂繁雜的現代社會裡,如何使孩子具同理心、免於偏見和歧視的關懷系列圖畫書,也廣獲讀者喝采。這些作品觸及了新世界的兒童觀,也斟酌了社會的發展觀,例如《好好愛阿迪》、《再見愛瑪奶奶》、《開往遠方的列車》、《爺爺的牆》等,都跟生老病死或流離失所的社會課題有關。

      每本都是好聽的故事,不著痕跡巧妙地把一些寓意內涵放進故事中,讓讀者潛移默化受到影響啟發,像一顆種子慢慢在讀者內心成長發酵。尤其每冊書都用心另編〈和英之友〉,將與該書有關的資料盡量融入,此部分已成為和英出版品的特色之一。

動畫米米 打造華人繪本角色

      周逸芬說自己做事不喜歡急就章,習慣用心去做好事情,面對有興趣的圖畫書,更是無比用心,因為想法有創意與品質出色才不會被市場淹沒。

      2008、09年的本土創作《米米說不》、《米米愛模仿》,成功售出十餘種語言版權,在國際上創造了閱讀藍海,版權銷售創中文圖畫書新紀錄,其中芬蘭、丹麥、以色列均首次引進中文圖畫書。

      目前米米系列正發展成動畫,和英期望「黃皮膚、黑眼珠」的米米,也能和英國「彼得兔、大象艾瑪」、美國「小熊維尼、米老鼠」、荷蘭「米飛兔」等角色一樣,受到世界各地小朋友喜愛,陪伴每個孩童成長,因此將規畫一系列米米精緻動畫來實現這個想法。

      周逸芬指出,好的創作,往往是創作者心有所感,深刻體會之後,沉澱、累積、精心淬煉而成。創作者才是作品的最佳企劃,也是出版社最重要的研發團隊。

      同時希望保有人性化與人文情趣的出版環境,吸引一流創作人才加入,用心製作每一本「好書」。只有高品質、耐看耐讀,有個性、特色與童趣的原創繪本,才能獲得國外業者與廣大兒童讀者的青睞,才能打破種族文化的藩籬,將華文原創作品推向國際舞台。

璀璨的生命歲月

      周逸芬是兩個孩子的媽媽,1998年決定投入最喜歡也熟悉的出版業,並以父母名字取名「和英」出版社,「和英文教基金會」則從事公益回饋活動。這無心插柳的創業,最後卻成為「跨出台灣」將原創兒童圖畫書推上國際舞台的大贏家。

      位在新竹市的和英文化,編輯工作盡量採特約方式,將譯文交給具專業能力的特約編輯,精簡公司人事成本。周逸芬指出:「很多合作的譯者喜歡跟和英一起工作,因為和英對文字很用心,他們也能有成長空間。」可說是以最好的故事內容、最簡單的方法,達成最佳效率。

      2005年,和英累積了足夠質與量的原創圖畫書後,首度在義大利博洛尼亞國際兒童書展,獨資設立展館,迄今已連續14年參展,用心推動台灣原創作品之國際舞台。

      過去幾年獲邀跨足大陸的機會源源不絕,但仍放慢腳步,不希望在中國祇做歐美翻譯書。為了不分散力量,她把力氣完全投注在原創圖畫書的開發上,目前出版品幾乎都是原創圖畫書。周逸芬認為現在時機已經成熟,可以整合經營版圖,完成她「迎向國際、跨足兩岸」的心願。

【本文輯錄自《文創薈萃——啟動第四波經濟力》】
老家牆上的一幅畫

文/周逸芬 (和英文化總編輯)

         老家的牆上,掛了許多畫。小時候,同學來玩,都以為我家開畫廊。那麼多幅畫中,有一幅水墨大師高逸鴻的「赤鯉」,記得畫上題的詩是:春江迎赤鯉,吐氣風雲從,擎磅桃花浪,翻身欲化龍。四十年來,我不知已在這幅畫前駐足凝望幾回,往往沉浸在那圖文融合的情境,意猶未盡。

    

        從事出版工作後,有一次和一位畫家朋友討論一本圖畫書,他說這本書畫得太棒了,真是難得的佳作,我卻說,圖畫雖好,故事平平,整體而言,稱不上佳作。或許,在「赤鯉的潛移默化下,我不知不覺的相信,畫中必須有詩,但詩中也必須有畫。

 

        在一個圖畫書的座談會上,許多年輕畫家帶來他們創作的插畫,但是沒有相配合的文字。波隆那國際童書插畫展,甄選參展作品時,也是只看原畫,不看文字,其中的缺憾顯而易見──畫家的圖畫入選,並不表示他(她)能勝任圖畫書創作。我知道有一位畫家,連續五次入選波隆那國際童書插畫展,但至今沒有出版機會。圖畫書創作,並不是把圖畫好即可;兒童圖畫書不僅是美術品,更是文學作品。

 

        一般書籍沒有篇幅的限制,圖畫書卻只有三十二頁,頂多四十頁。要用“淺語”和“短文”把故事說得完整、豐富、巧妙,真是很大的挑戰!

 

       創作圖畫書時,圖文的互補和搭配,更是重要的一環。圖畫和文字所能傳達的訊息不同,各有其優越性和局限性。圖畫表現的是空間,而非時間,當我們要傳達有關時間、心理、因果、可能性等概念時,使用文字,將比較得心應手。反之,用文字說不清某種表情、某種物體、某種場景時,改用圖畫呈現,訴諸視覺,或許就能輕鬆辦到。

 

        把圖畫書比喻成一棵植物,文字就像根幹,圖畫好比莖葉。根幹要健康,莖葉才能吸收來自根幹的養分,整棵植物才能成長茁壯。任何一部分不健全,都會影響整體表現。

 

        長久以來,專業圖畫書作家、畫家、出版社主編、評論家等,對圖畫書的觀念是分歧的。許多學者和圖畫書創作者,將焦點放在圖畫書的圖畫部分。美術教育家Ken Marantz、學者Kiefer與插畫家Uri Shulevitz等人,甚至主張“圖畫書不是文學,而是視覺藝術”、“真正的圖畫書主要靠圖畫來說故事,文字扮演次要角色”。

 

        我並不認同這樣的觀點。有些圖畫書,畫面雖極具藝術價值,但因故事說得不夠好,或內容和孩子有距離,或文圖結合不理想,影響了整體表現,最後經不起時間考驗,消失在浩瀚書海中。

 

        例如畫家莉絲白.茨維格的圖畫書,她的圖畫清麗雅緻,令人讚嘆不已,但是如果一面閱讀書中的文字,一面欣賞圖畫,則會失望:她沉溺於表演自己的繪畫才華,忘了讓文字共同演出,結果圖畫和文字各行其是,削弱了整體的魅力。正因如此,莉絲白.茨維格最為人稱道的是她的“畫冊”,也就是一幅幅獨立的畫。十多年前,她的十本圖畫書在台灣出版問世,她本人應邀來台北,成為國際書展的貴賓,造成轟動。儘管如此,那十本美麗的圖畫書,很快就絕版了。

 

        相反的,有些圖畫書,圖畫平凡不夠美麗,但故事說得高明,圖文搭配巧妙,便能通過時間考驗,在書海中屹立不搖,被視為“經典之作”。




圖畫書該不該有導讀?
文/周逸芬 (和英文化总编辑)

      《不是我的錯》這本書,前十六頁談兒童世界裡常有的衝突:一名弱小的孩子因被欺負而哭泣,幾個孩子站出來說自己的意見,有人說沒看見誰打人,有人說他不敢幫忙,有人說只是輕輕打一下而已,有人說是別人先打的,有人說挨打的人很古怪所以活該挨打……歸納起來,大家說的就是“不是我的錯” 、“不關我的事”。第十七頁起,黑色的襯底,陳列出原子彈爆炸、飢荒中的兒童等歷史照片,不附文字說明,作者只問:“和我沒有關係嗎?”

 

        如此“新奇”的書,引起了許多評論。


        某書評說:「孩子的小摩擦,衍生成欺人的噁心,噁心一點點長大,擴散成大摩擦,大摩擦又造成世界的大災難。即令你不是執行處決的劊子手,你仍要為發動戰爭而負責,即令飢荒不曾發生在你身邊,你仍可能是袖手旁觀的冷漠鄰居,人人都是兇手!」


        某導讀從四個層面來探討錯誤,結論是:如果我們真心向上帝認錯,上帝會說'知過能改,善莫大焉' 吧?可惜人類常不肯認錯,推卸責任,難怪自作自受,飽嚐心靈的顛沛流離。所以,認錯不僅是面子問題,還是左右生死的大事哪!


        我的感想又不同了,當初我選擇出版這本書,是因為它使我體會到責任的真諦:有些人,有些事,離我們很遠,卻和我們有密切的關係,這種思考方式可以讓我們跳脫獨善其身的小框框。我們在此書封面上,特別加了貼紙文案:關心921地震災區,是你我無可推卸的責任。(注:1999年九月二十一日發生於台灣的大地震,造成許多家破人亡,台中、南投地區尤其嚴重。)


        以上三種詮釋,到底哪一種才呢?其實,閱讀文學作品,是一種創造的過程,讀者有權自由詮釋作品。圖畫書當然也是一種文學作品,因此上述三種詮釋,都是的,若非要問有什麼是錯的,只好說,只准一種標準答案存在的想法,了。


        台灣許多圖畫書都在卷尾,加上譯者或評論家執筆的導讀,好教讀者該怎麼讀。原本就缺乏信心的父母,被這麼一,恐怕更加不敢胡亂品味這本書。放眼世界,歐美或日本的圖畫書,都沒有在書後畫蛇添足的附上導讀,頂多附上作者簡介,或輯錄幾句書評。


        早在1938年,Louise Rosenblatt 即推出讀者反應理論的經典《文學即探索》

(Literature as Exploration),他認為文學作品只在讀者閱讀時才存在,是讀者將知識、情緒的意義,注入文字符號中,藉以產生有組織的想經驗。一本靜靜擺著的圖畫書,不過是一疊裝訂妥當的紙,必須要有讀者讀它,書中所蘊藏的意涵與謎團才能浮現,才能解開。如果沒有讀者心靈的躍動,作家與插畫家的創作理想便無從完成。更重要的是,每位讀者有不同的經歷和心靈,他們對同一本書有不同的反應與感想,一本好的圖畫書,文字和圖畫層次豐富,可令男女老少讀後各有思考和收穫,《不是我的錯》就是最好的例子。


        談到此,或許您已明白為什麼和英出版的一百多本圖畫書中,很少有導讀,即使有,也以夾頁方式呈現。是的,那是為了不任意干預作品的創意與完整的文學性,給讀者最大的自由,讓他們親自加以詮釋。



越冷越開花 台灣童書最寒冷的冬天

文/周逸芬(和英文化總編輯)

「台灣出生率從公元2000年起一路直線下降,屢創新低!」──內政部統計

M型社會來臨,中產階級消失,低收入者成為主力客戶層。──大前研一

台灣民間消費不振,頂級消費菁英外移大陸。──中央銀行總裁彭淮南

書店業績滑落三,四成!退書率再攀新高!──經銷業者統計

出版業是最不景氣的行業之一──104人力銀行報告

 壞消息接踵而來,台灣童書站在抉擇的路口:原地踏步?後退?勇往直前?

「國際賣相」的文化創意產業

        2005年4月,和英首度在意大利博洛尼亞國際童書展獨資設立展館(迄今已參展十五年)。當時,幾位知名法國出版社的主編,捧著和英出版的原創圖畫書,如獲至寶的對我說,這是她們在這次書展中,最喜愛的圖書。書展最後一天,一位意大利出版社主編說,今年她只想保存兩家出版社的目錄,其一是和英。

         2006年參加博洛尼亞童書展時,全球最大的出版集團蘭登書屋(Random House)的某位歐洲分公司負責人,特別跑來問我,和英是否有考慮在她的國家成立分公司,如果有,她願意跳槽來和英上班;我回答,未來幾年內,和英將繼續走小而美路線,不會擴張。

        是的,和英不會擴大規模。書的質量,才是和英能否立足國際的關鍵好書自己就會說話,而且說得很大聲,跨越國界,打破種族,文化的藩籬。

        回顧台灣童書出版,令人憂心,快餐型童書當道,部份媒體雜誌兼任球員與裁判,這些對台灣童書之健全發展與國際化,都構成阻礙。

快餐型童書當道

        多年前,哈利波特暢銷時,台灣掀起一波童書熱,許多出版社跨足投入兒童文學領域。當時我心生疑惑:這些熟悉成人書籍的編輯,作者,出版社,是否理解創作與出版童書,是高門坎的“專業”?最近幾年,成人書市大幅衰退,諸多兼做雜誌的綜合型成人出版社,以更熱鬧的營銷手法,快速而大量的推出許多企劃型童書,昔日對“專業”的疑惑再度盤踞心頭。

        一些曾和多家出版社合作的作家說,出版本土少年讀物的出版社越來越多,但是民生報,還是勝了一籌:用字遣詞更精準,文學敏感性更強。

        做一本童書,究竟需要多久?多年前,大樹總編輯張蕙芬那封令人動容的告別信說:我們願意花更多的時間和作者溝通,願意花更長的編輯與美術設計等後製作時間,願意花更高的印製成本......無奈連這樣的出版質量,這樣超小的出版公司都無以為繼......

        製作一本書,要花時間,慢慢「淬煉」,才能得到令讀者愛不釋手的成品。如果編輯與作者一味追求出書的時效,他將享受不到親手淬煉的樂趣,同時難以兼顧書的質量與深度。台灣出版市場向來不缺快速拼裝的商品,缺的是花兩年或更久時間醞釀的“精品”。

    放眼現下的童書市場,這批快速量產的“商品”,正透過強勢營銷,鋪天蓋地的攻城略地。

出版集團化效應

        許多人都知道,國際大獎遴選年度好書時,不委託下列三種人當評審:過去一年內,曾替書籍寫推薦序者,曾翻譯書籍者,曾策劃或編輯書籍者。 當然是為了維護媒體的公正性,避免邀請球員來當裁判。

        然而,新加入童書市場的出版社就不考慮這麼多了:<天下雜誌>在教育特刊中列出推薦書單,幾乎只推薦自家童書; <商業周刊>推薦的繪本,正好出自同集團的出版社; 如果有一天,誠品書店的選書,全是誠品自製書籍或是承租其廣告之大客戶,那該多麼令人無奈?擁有媒體的出版集團,充分運用內部資源,以求生存發展,似乎無可厚非,但是如果主事者能更重視文化理想,不為眼前小利而犧牲了大環境的格局,將是台灣童書出版界和讀者之福。

本土創作何去何從?

        出版童書的出版社大增,本地作家與畫家被邀稿的機會隨之亦大增,但是,如前所述,由於市場導向的搶攻型童書居多,但求如期交稿,無暇精雕慢琢,以致作參差不齊,整體質感並未顯著提升。

        走入國際,是台灣童書可行的出路。然而,只有高質量,耐看,耐讀的故事與圖畫,才能在國際上脫穎而出。

        ......我願意花更長的編輯與美術設計等製作時間,願意花更高的印製成本......,只要我們願意,前途必然美好。

(輯錄自<出版情報>年度特刊;北京出版商務週報)